This Is Not My Hat/這不是我的帽子

Subscribers:
8,910
Published on ● Video 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O2mVh353o



Duration: 5:26
829 views
5


早媽早妹不專業親子共讀(This Is Not My Hat/這不是我的帽子) :雍.卡拉森(Jon Klassen)是知名的繪本創作者,也曾為夢工廠的動畫師 。出生於加拿大,現居美國洛杉磯 (他的作品集:http://jonklassen.tumblr.com/)。跟阿母同年生,才30好幾的卡拉森已經得過不少獎項。他的首部個人圖文創作《I Want My Hat Back/找回我的帽子》於2011年初版,獲得 2012年 Theodor Geisel Award銀牌獎,也讓他成為童書界的明日之星。接著,2012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This Is Not My Hat》不但同時拿下美國的Caldecott Medal和英國的Kate Greenaway Medal兩個大獎,還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銷售。這兩本繪本皆登上紐約時報最佳銷售童書書單,相加起來長達90周的時間。

他自創的作品多以動物為主角(前三本分別為:熊、魚、烏龜),最近期的《Triangle》則脫離生物,以形狀為敘事的主人翁。無論主角是誰,雍.卡拉森的作品都是圖文並重,甚至可以說圖重於文,讀者必須同時細讀細看才能完全參透故事的內容。雍.卡拉森的作品將圖文書的概念發揮到極致,對於習慣只看文字的成人讀者來說,他的作品能讓大人擺脫對文字的依賴轉而著重圖片的意象,使家長更貼近孩童閱讀的角度。接下來簡單闡述一下《This Is Not My Hat/這不是我的帽子》的內容大意以及我們取得書籍的過程。

一條戴著帽子往前游的小魚眼睛不自主地往後飄,牠說:「這頂帽子不是我的,而是剛偷來的。我從一條大魚那裏,趁牠熟睡時偷拿的。牠大概不會馬上醒來(語畢大魚便睜開眼)。就算牠醒了,也許並不會注意到帽子被偷(語畢大魚朝頭上一看)。即便牠發現帽子不見了,可能也不會知道是我拿的(語畢大魚露出懷疑的表情)。就算牠猜到是我,也不會知道我去了哪裡(語畢大魚動身了)。不過我要告訴你(讀者)我要往哪去。我呢,打算到水草又大又高又密的地方,在那裏什麼都看不到,沒人能找到我(語畢旁觀者螃蟹出現)。喔!已經有人看到我了,不過牠保證不會告訴任何人我往哪去,所以我一點兒也不擔心(語畢螃蟹為大魚指路)。我知道偷帽子是不對的,我也很清楚這頂帽子不屬於我。不過,我打算將它占為己有。對大魚來說,帽子實在太小了,可是對我而言,剛剛好。你看!!成功了,我到了又大又高又密的水草區!我就知道會成功(語畢大魚尾隨在後)。沒人能找到我(語畢大魚也進入了水草區)。」水草又大又高又密,讀者真的什麼都看不見~不過,大魚沒多久便游了出來,頭上還戴著牠心愛的小藍帽。螃蟹和讀者則將一切都看在眼裡。

這本以魚為主角的繪本同樣選用帽子作為爭執的焦點。內容分為兩部分,一半以第一人稱敘事,讓小魚闡述自己的想法。牠表示自己偷了東西,也知道偷竊是不對的行為,不過小魚試圖用簡單的邏輯將錯誤的行為合理化,也主觀地安慰自己一切都會沒事(很符合小童的直線思維)。另一半的故事著眼在全知的觀點,也就是從第三者(螃蟹或讀者)的角度,看見小魚看不見的面向。兩部分完全背道而馳產生的衝擊讓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充滿戲劇張力,使人忍不住想繼續看下去。故事的主題為偷竊,但作者擺脫了傳統童書、繪本教條式的表達方式,透過流暢的圖文,逆向操作給讀者機會自己去分析、理解竊盜行為發生後盜賊內心產生的憂慮和偷竊可能造成的後果。最後的開放式結局也給讀者很大的想像及討論空間,究竟偷竊的小魚是被逮得到懲罰,還是受到寬恕而成長。就跟《I Want My Hat Back/找回我的帽子》一樣,這是一本藝術性強又不無聊的教養書。正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幾周前我在圖書館二手拍賣一見到它便決定馬上帶回家,相較於《找回我的帽子》,我跟早妹都更喜歡《這不是我的帽子》。

不過,雖然《This Is Not My Hat/這不是我的帽子》獲獎無數,可是卻因為說謊主題和隱喻暴力讓此書備受爭議,讀者的反應兩極。但就如同我上述提到:1. 黑色幽默是我的菜,正確引導能有很棒的效果。2. Jon Klassen的這幾本作品應該給稍微成熟的小孩看(建議4、5歲再接觸會比較好)。只要共讀時好好引導,孩子心智年齡夠成熟的話應該不至於誤解或有負面影響。因此這兩本書早媽都大力推薦!!